動脈血栓 vs 靜脈血栓:致命差異一次搞懂!

血栓是血管內的血液凝塊,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雖然都是血栓,但形成機制和影響卻大不相同。

動脈血栓通常發生在動脈血管中,由於動脈血流速度快,血栓形成多與血管壁損傷或動脈粥樣硬化有關。這類血栓主要由血小板聚集形成,質地較硬。動脈血栓可能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性病症,症狀往往來得突然且嚴重。

靜脈血栓則多發生在血流較緩慢的靜脈系統,特別是好發於下肢深部靜脈。這類血栓主要由纖維蛋白和紅血球組成,質地較軟。靜脈血栓最危險的併發症是肺栓塞,當血栓脫落隨血流進入肺部時,可能造成致命後果。

兩者在危險因子方面也有差異。動脈血栓的高風險群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靜脈血栓則常見於長期臥床、手術後、懷孕或服用避孕藥的女性。

預防方法也有所不同。動脈血栓預防著重控制三高、戒菸和規律運動;靜脈血栓預防則強調避免久坐久站、術後及早活動、必要時使用抗凝血劑。

治療方面,動脈血栓通常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靜脈血栓則多用抗凝血劑如華法林。無論哪種血栓,及時就醫都是關鍵,延誤治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了解這兩種血栓的差異,有助於我們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並在出現症狀時能及時辨識,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其他文章推薦】

尋找板橋牙周病治療的醫生,請推~
寶寶牙齒脫鈣的原因其實來自多種原因
兒童牙齒矯正推薦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