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取代醫生?聽聽專家怎麼說

我們的生活被科技環繞着,人類製造出的機器在一些領域取代人類正在我們身邊上演。圍棋之難超乎想象,機器從打敗象棋冠軍到圍棋冠軍用了20年時間,2047年我們或許會對某個人工智能機器人寫的科幻小說讀得津津有味。人工智能代替人的情景,已經離我們如此之近了嗎?縮小問題的範圍,人工智能代替醫生、使醫生失業的擔憂又會不會變成現實?

自深藍打敗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斯,至今已有20年。20年裡,機器的硬件和算法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去年阿爾法狗打敗李世石便是很好的證明。AR、人工智能和智能駕駛是最近幾年的科技熱門,承認與否,它們都在走進我們的生活,或排山倒海或悄無聲息。

近日,一場關於“未來醫學”的探討在醫界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在滬舉行的第九屆吳孟超醫學獎頒獎典禮暨第七屆《康復?生命新知》醫學高端論壇上,吳孟超院士、王紅陽院士、陳香美院士引領三百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學頂級專家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頭腦風暴,在他們的思想碰撞下,回顧了醫學革命、重溫了醫學進展、展望了未來醫學,並思考了醫者的全新定位。醫學革命將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革?未來醫學將帶來怎樣的美景和危機?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醫生?

“在您的領域中,哪一項新的技術對今後醫學的實踐造成顯著的影響?”現場互動環節中,主持人肖飛提出問題,現場三百多個醫學專家中,39%選擇了基因修飾,18%選擇組織再生,10%選擇人工智能。“您對未來醫學的期望是什麼?”48%選擇了精準醫療,32%選擇了製造及掌控生命,其次是實現長壽、實現美麗。

而對未來醫學的顧慮問答中,59%選擇了基因修飾技術的濫用,20%選擇了人工智能顛覆倫理,12%選擇了信息技術危及個人隱私,還有9%擔心醫生失去主導地位。

的確,隨着人工智能、機器人、先進檢測手段、組織再生技術的實施和應用,必將給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帶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醫學的模式正在顛覆,醫生這一古老的行業會受到何種衝擊?如何迎接未來醫學的挑戰、升華自身?

就這些問題,王紅陽院士、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游蘇寧主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栗占國教授、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周偉平教授、悉尼健康促進研究中心主任溫利明教授就醫生未來的角色改變進行了探討。

機器人醫生Dr. Watson可以記住所有的指南、新發表的文章,可以更好地診斷、更好地設定治療方案,其準確率、合理性甚至比Mayo Clinic的腫瘤醫生高出30%。那是否醫生這一古老的行業會受到威脅呢?

專家一致認為,人工智能不代表智慧。人工智能是以運算速度和儲存容量來進行邏輯推理,但是智慧是靠經驗、靠非邏輯思維——直覺、悟性、情感綜合起來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靠不斷地積累經驗、增加閱歷,同時思考和分析而積累起來的,所以智慧要高於智能。因此,醫生的智慧是不會輕易被智能替代的。

人工智能診斷的難點並不是很多人以為的複雜性,而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越高,那麼需要傳輸的信息就多,相反則意味着傳輸的信息越少。

複雜性更多對應的是歸納能力,理論上在規則充分的前提下,並不會對計算機構成太大的挑戰;而不確定性則更多對應演繹能力,指的是對信息的優化組合,人面臨的難題也是計算機所面臨的難題,原因正始規則難以標準化,優秀醫生進行臨床思考的規則是什麼?能否言傳?能否落地判斷語句?這些都是制約人工智能發展的難點所在。對診療思維模式的認知是人工智能應用的基本動力。

雖然也許人工智能診療系統可行,但是這並不等於說醫生可以被計算機取代。

人工智能無疑是計算機技術的終極夢想,也是對人計算能力的終極延伸。過去的幻想中,機器替代了一切重複、枯燥的勞動,人類可以自由自在地從事音樂、美術、文學、科學研究等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但究竟怎樣才能“役物”而不“役於物”,怎樣才能讓機器服務於人而不是代替人,已經是一個極其麻煩而又迫切的問題。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尋醫問葯網-醫脈”,版權均歸尋醫問葯網所有,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xywy.com/

【其他文章推薦】

※戴隱形矯正牙套前 有先做好功課嗎?    

透明牙套價格懶人包

※比價網-人體穴道模型教學器材

※商品販售-穴道教學模型(天聖銅人)

※刮痧棒與刮痧板分別用途?

※傳統牙套與隱形矯正各自優缺點